什么是可用性測試 可用性測試類型包括哪些
2022-03-31 09:52:01 閱讀(376)
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:一個產品拿到手,不知道怎么用,只好找來說明書,結果發現說明書寫得比產品很難懂;走到一扇門前使勁一推,只聽咣的一聲—這扇門只能往里拉,不能向外推;某次打開洗手間的冷水水龍頭,冷不丁被燙了一下。
每當遇到這種情況,我們都會忍不住吐槽:這種東西是什么人設計出來的?這哪能用啊!
“這哪能用啊”就是對產品“可用性”的聲討。可用性不是品質,而是指產品好不好用、易不易用。所以,我能有時也把可用性稱作易用性。
互聯網時代,雖然人們常說“小步快跑,快速迭代,”但是,如果有誰膽敢拿出一個連基本可用性都沒有的產品給用戶,直接說“我要開始跑了,”用戶會把他“踩死”在起跑線上。
所以,“可用性測試”非常重要。可用性測試,就是通過觀察有代表性的用戶完成產品典型任務,從而界定出可用性問題并解決,讓產品使用起來更方便。它是在正式發布產品、用戶大規模使用之前,最后一道驗證需求的防線。
下面萬商云集小編就給大家來介紹下什么是可用性測試,希望下面的內容能對你有所幫助
第一步,找到有代表性的用戶。
假設你想對大幅改版的音樂播放App做可用性測試,你的“代表性用戶”是誰?他們是用過上一版本App超過3個月,并下載過歌曲的用戶。
用戶是18歲還是30歲,這個問題重要嗎?年齡之類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其實沒那么重要,因為對可用性產品更大作用是“用戶行為特征。”比如,他們如何使用你的App?用了多久?做過哪些事情?這些信息更重要。
那么,要選幾個用戶才有代表性呢?需要100個嗎?并不需要。一般來說,用過5個用戶就可以發現明顯的可用性問題,因此5~8個用戶就足夠了。如果調查的用戶量超過8個,可獲取的新的信息量就很小了。
第二步,設計“典型任務”
“你聽到一首打動你的歌,分享到朋友圈,”或者“你想聽某首歌的高清版,需要注冊為會員,請完成注冊”,又或者“請找到華晨宇的《齊天大圣》”。
這些都是典型任務。設計典型任務時要注意:任務不能太多,它們必須是重要的、新版本中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;任務必須是用戶會遇到的場景,而不是設計師想象中的步驟。
第三步,界定出“可用性問題”
用戶開始做測試時,你就是一個記錄員。請記住,不要試圖教用戶如何使用產品,也不要向用戶推銷產品,更不要說“請給我們的產品提提意見”。你只需要說:“請體驗一下我們的產品”。然后仔細觀察和記錄用戶的使用行為。如果條件允許,可以安裝兩個攝像頭:一個用來記錄手機上的操作,另一個用來記錄用戶的表情。
對于手機上的操作,你需要觀察用戶看了哪里,點了哪里,接著又到了哪里,是不是你預期的路徑。
對于用戶的表情,你需要重點觀察用戶“思考、皺眉、猶豫、驚訝”等表情。當用戶不停皺眉、做出思考狀,猶豫著要不要點的時候,說明他對這個操作沒有信心。當用戶瞪大眼睛,表現得很驚訝時,說明App的反饋讓他感到意外。
不要著急,不要指導,你只需要忠實地記錄。
第四步,解決這些問題。
可用性測試的最后一步,就是趁著記憶深刻,趕快把測試結果整理出來。
“下一步”按鈕藏在了屏幕下方,用戶不知道要往下劃,于是困在這里走不下去了——這是嚴重問題,必須立即修復。用戶習慣在左邊找按鈕,一開始沒找到,后來在右邊找到了——這是一般問題,需要盡快修復。用戶下載了很多音樂,存儲空間滿了,但他找不到清除本地音樂的地方——這種情況比較少見,是次要問題,可以延后修復。
可用性測試對個人而言也很有啟發。可用性測試的底層邏輯是“我會錯”的思維。我會錯,但是如果能讓用戶證明我錯了,這件事就非常可貴。可用性測試就是用最快、最便宜的方式,證明“我錯了”,然后立刻就改。用最便宜、最快的方式糾正錯誤,是每個自信的人都應該擁有的反向思維。
上面就是關于可用性測試的相關內容,希望上面的內容能幫助到大家理解這個問題。
未經允許不得轉載,或轉載時需注明出處- 本文關鍵詞:
- 可用性測試